1933年6月6日,吕绍谦和李元桑两位西江乡师校董陪同巴金从新会县会城乘坐火车,沿着新宁铁路到台山县公益(今台山市大江镇公益埠)访友,这是巴金在江门“十日行”的最远一站,也由此诞生了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
(资料图片)
如今,载着巴金一路南下的新宁铁路虽然早已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机器之声”仍回响在侨乡大地。近日,记者来到台山市大江镇公益埠,重走巴金在江门“十日行”的最远一站,以今之视野再次揭开这里的面纱。
回眸历史 商贾云集,新事物涌现
谈起巴金此次公益之行,那一定离不开中国首条侨资民营铁路——新宁铁路。
1904年,台山籍旅美华侨陈宜禧回国,提出修建新宁铁路计划,这条历时14年修建而成的铁路,串联起了台山沿线的水陆交通要点,一改往日当地“运载则用手车,旅行则用肩舆”的局面,大大促进了台山及周边商业经济繁荣发展和对外交流。
新宁铁路以台山县城为中心,北接公益直达江门北街,南至斗山,西抵白沙,从会城到公益,巴金为的是探访没有见过面的笔友——新会人黎健民(又名黎百强),时任新宁铁路工人子弟学校校长、西江乡师校董。沿途,侨乡大地让巴金留下了“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梦境般的美”的赞叹。
而途中最令巴金难忘的,是轮渡载火车过江的场景。一路上,船上工人昂头自如的神情和有规律响着的机械,让巴金“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在每一副机器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器,指挥轮船向前进。”巴金笔下此景,也是彼时江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生动写照。
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在工业文明浪潮中踏上了新征程,最先接触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侨胞们成为引领潮流的先行军。部分华侨在异国他乡打拼取得成功后,想方设法在家乡和其他各地兴办工商业,以振兴和发展民族工商业为己任,改变家乡和国家的落后面貌。
在新宁铁路带动下,1909年,大江墟崛地而起,优良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使得这里商贾云集,新事物涌现,兴盛一时。因人流量大、摩肩接踵、交易量多、散墟晚,被称为“纽约街”“小广州”的公益埠更是其中的代表,制船等许多产业借此机遇得以发展壮大。
巴金此次公益之行,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江门特别是台山的工商业繁荣景象,而“机器之声”的回响,数十年后依然存在。
行在当下 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如今,从会城驱车到公益古埠,仅需不到1个小时的车程。沿途中,绿野稻田和老屋碉楼依然呈现着巴金笔下“梦境般的美”,不过早已没了轮渡载火车过江的奇景。但潭江之畔,来往的货轮依旧繁忙,载着一批又一批“江门制造”通江达海。
紧挨公益古埠港口的胥山纪念堂,平面布局呈“回”字形,中西合璧,风格独特。其拱形大门正对潭江,大门两侧各立有数根希腊式爱奥尼亚石柱,气势雄伟。在其左边,一栋红墙建筑与之相比显得普通不少,但据记载,这里便是巴金在公益旅居的住所。
穿梭巷道中,两旁矗立着数十栋洋楼,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让人叹为观止,一栋栋楼前曾斑驳脱落的如“仁泰酒庄”等字样招牌依稀可见,不少建筑门面、窗户、阳台等重新上色,渗透出穿越时空的典雅韵味。徜徉其中,让人惊叹不已。
尽管在抗日战争时期高度繁荣的公益埠与新宁铁路一样被敌机狂轰滥炸早已失去往日的样貌,但如今这里按照“修旧如旧,改造提升”原则不断活化更新,一座华侨历史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特色小镇已现雏形。
繁荣之景日益重现的同时,“机器之声”的回响也越发强烈。
在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江门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高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大江镇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智慧农机、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镇域经济新增长点。
据大江镇副镇长李志敏介绍,作为台山工业重镇,大江镇近年来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金桥铝业、平安五金、宝丰钢厂等龙头企业稳健发展,辖区内产业活力有效激发、持续增强。“现阶段,我们重点把握好江门智慧农机产业园落地契机,与台山市工业新城深度融园发展,依托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专业产业园平台优势,增加对优质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李志敏说。
“机器之声”的大江回响,亦是现今江门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的一个缩影。作为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江门正瞄准本地具有领先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加大培育力度,做强产业、做优链条、做大集群。以台山为例,当地正发挥富华重工、金桥铝业等龙头企业的“链主”带动作用,全力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已形成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及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产品涵盖发动机配件、变速箱、车桥、车身等多个领域。
如今,江门现代版“机器的诗”,正如火如荼上演。
来源:江门日报
编辑:张莹
审读:乔会青
标签:
热门